中文版    |    English    |    Русский язык(俄语版)   
您当前所在位置: 主页 > 丝路城市 > 丝路文旅 > 详情

城市更新:打造家门口的“诗与远方”

作者:学习时报|发布时间:2024-08-12|浏览次数:
作者:秦国伟
 
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。城市更新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,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,是城市不断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。当前,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中后期,城市建设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,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,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。因此,在城市更新中,以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短板为突破点,及时调整应对措施,在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充分融合建设方面持续着力。
 
  把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规划时处理好,做到统筹兼顾。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,需要把控好产业、人口、功能等布局,对城市更新的范围、对象、规模、时序等进行统筹安排。
 
  坚持政府引导。城市更新是存量规划的重要手段,是增量规划的现实抓手。在城市更新规划编制中,不仅需要坚持生活空间、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多规合一,整体考虑城市商务、工业、居住、生态、文化、休闲等功能,还要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、以城市更新为导向,细化城市更新单元,统筹分配各更新单元详细规划空间的相关指标,实现单元弹性平衡,消除现有规划与城市总体需求的偏差,使城区空间结构、用地布局及规模更加合理。
 
  坚持因地制宜。在推进城市更新中,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环境条件和土地资源情况,坚持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编制,以提高规划编制的适应性和可实施性。此外,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、发展定位等因素,依据城市总体发展布局,合理确定城市更新方向和目标,确保城市更新工作规范运作、有序推进。同时,考虑到各地城市历史人文环境的不同,在统筹地方社会、文化、空间、时间等多个维度的基础上,探索区位特色、自然资源特色、生态环境特色、文化特色等多领域协同的更新规划路径。
 
  坚持公众参与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应充分尊重业主意愿,提高城市更新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,保障业主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受益权。一方面,要建立健全平等协商机制,妥善解决群众利益诉求,坚持“问需于民”“问计于民”“问效于民”。另一方面,在实施老旧小区等城市更新项目前,开门纳谏征集“金点子”,充分征求群众对小区改造的意见建议。比如,在施工中,积极发动群众参与,将群众监督贯穿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,让居民成为城市更新项目的“评卷人”,确保把群众诉求办到实处。
 
  坚持系统思维,实质性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。城市更新过程中应结合城市自身历史文化脉络和发展逻辑,在功能扩展、服务保障、文化传承、品质提升、活力韧性、智慧宜居上综合发力。
 
 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。一方面,持续解决好居住、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。通过有计划地改造或再建,更新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区域和功能,进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另一方面,城市更新须从改善群众身边、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、小事为切入点,以社区生活圈为更新单元,整体把握该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、人际关系以及不同群体的复杂关联,积极营造满足支持和承载社会交往行为需求的邻里社交空间。
 
 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。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内涵、品质、特色、活力的重要标志。从要素层面看,要保护的不只是有形的单体建筑、街巷街区等,还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比如浙江的桑蚕丝织技艺、江苏的昆曲和古琴艺术、安徽的霍山石斛制作工艺等,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涵养当地人文底蕴的文化要素,也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重要资源。从时间层面看,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,也要保护好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。只有做到空间全覆盖、要素全囊括,才能多层次、全方位地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,实现城市功能的提升和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。
 
  推动优质绿色空间打造。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为此,在规划设计、整治建设工作中,应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,在绿道出入口设置上,充分考虑市民便利性,让市民抬脚即可进公园。在绿道坡度设计上,满足适老化、适幼化需求,在坡度较大区域,通过架空桥、架空栈道、之字路等优化线路,基本实现无障碍通行。同时,做实城市微更新。通过点面结合方式,大力实施城市“增绿”等工程,全面梳理、挖掘老城区空间,结合拆违治乱、老旧小区改造,规划建绿与插缝建绿相结合,建设口袋公园,实施立体绿化,将市民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”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,打造家门口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 
  坚持问题导向,实现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。实现城市更新效果长久保持,必须坚持精细化、智能化、长效化城市管理,为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提供机制保障,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 
  开展城市体检。统筹城市建设发展的经济需要、生活需要、生态需要、安全需要,有针对性开展城市体检工作。从构成城市安全风险的各类要素入手,对涉及城市安全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系统梳理,进一步完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。一方面,开展城市体检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、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,动员群众参与城市体检问卷调查,倾听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与空间建设的需求与建议。另一方面,加强城市体检结果运用,把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,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补齐城市建设发展的短板弱项,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更新。
 
  推动技术赋能。一方面,持续探索城市大脑运营机制,不断完善数据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相关机制,推进“数字+”社区、教育、交通、医疗、文旅等场景建设,促进重点领域数字化运用,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智慧化运营水平,为城市更新提供智慧支撑。另一方面,从未来发展层面来看,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信息革命正在推进,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转变。为此,面向数字化转型,城市更新需要创新开展包括降低碳排放、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减少垃圾产生等促进环境可持续性的系列活动,以确保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未来需求。
 
  实现多方共治。一方面,压紧压实城市更新项目责任链条,健全管养机制,建立城市更新事前、事中、事后的全过程监管,确保上下贯通、协调联动,持续营造整洁、和谐、有序的城市环境,让居民切身体会到城市更新带来的美感和参与感。同时,推动齐抓共管,有效整合民政、住建、人社等部门基层治理的资源,形成工作联动、问题联治、平安联创的治理格局。另一方面,充分发挥各类治理主体和各层级党组织的积极作用,融入职能部门、社会组织、企业、居民等多种治理资源,建立基层各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联动机制,形成“协同共治”治理模式,实现多方参与、共治共赢,为城市更新构建有归属、有温度、有活力的城市治理新模式。
Copyright © 2019-2029 丝路对话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402339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