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版    |    English    |    Русский язык(俄语版)   
您当前所在位置: 主页 > 对话项目 > 舌尖上的丝路 > 详情

一带一路:饮食与文化的联结互通

作者:餐饮世界WorldCuisine|发布时间:2024-01-24|浏览次数:
       “民以食为天”,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,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箴言。古往今来,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,美食总扮演着“先遣使”的角色,连接历史与未来,沟通经贸与文化,通达人心与民情。10年来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不断深入人心,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食品贸易也在不断增长。“一带一路”不仅成为一条沟通国内外的经济贸易路线,更是一条感受、品味灿烂饮食文化的美食线路。

“一带一路”美食带路(图1)
 
       所谓“丝绸之路”,是起始于古代中国,连接亚洲、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,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、瓷器等商品,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。1877年,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《中国》一书中,把“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,中国与中亚、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”命名为“丝绸之路”,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,并正式运用。其后,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《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》一书中,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,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,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,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、西亚以及欧洲、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。随着时代发展,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。
 
       如今,“一带一路”是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简称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年来,140余个国家、30余个国际组织一同携手,向着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目标,打造共同利益、共同责任和共同命运的利益共同体。“一带一路”共建伙伴涵盖亚洲、非洲、欧洲和美洲等多个大洲,有着多元而丰富的文化和民族,其中饮食文化是最具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化形式之一。
 
美食带路,联结历史源远流长
 
       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交流主要在于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。其中耳熟能详的便是张骞出使西域,将本土食品带了出去并将异域饮食文化传了进来。西域的葡萄、安石榴、大蒜、胡荽、胡豆等,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食物。汉朝司马迁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载:“万左右以蒲陶为酒,富藏酒至万余石,久者数十岁不败。俗嗜酒,与是苜蓿。汉使取其实来,于是天子始终苜蓿、蒲陶肥饶地。”这些食物很快被培育、烹饪,走上了人们的餐桌,此外还传入了菠菜、波斯枣、扁桃、树菠萝、莴苣、丝瓜、占城稻等众多西域及东南亚食物原料。与此同时,从我国走出的茶叶、小麦等食物也同样在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沿线国家,充盈着他们的餐桌和饮食文化。
       到公元15世纪的明朝,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、大航海时代的到来,许多美洲食物原料和西方饮食文化也随着西班牙、葡萄牙、荷兰、英国等国船舶的远航传入中国,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,特别是促进了川菜、粤菜、上海菜等地方风味流派的最终成熟定型。据考证,仅传入中国的美洲食物原料就有辣椒、番薯、玉米、马铃薯等约30个品种。如辣椒,原产于南美洲,在明朝时传入中国,到清朝乾隆年间由湖广移民带入四川,得到大量和巧妙的使用,创造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和许多著名菜肴,使川菜产生划时代变革而最终成熟定型。
       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饮食文化既有各自的本土特色,也有交流融合的共同特征。这些共同特征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产物,也是当今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和发展的基础。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和使节不仅带来了各自的商品和技术,也带来了各自的食物和饮食习惯。这些食物和饮食习惯在不同地区得到了不同的接受和改造,形成了新的菜肴和风味。
       如今,中国对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2023年1—8月的进出口额达12.62万亿元,同比增长3.6%,其中食品贸易达5538.2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10.4%,比2013年同期增长162%。“一带一路”沿途8万余家中餐馆更是遍地开花,受到所在国人民的喜爱。而要从古往今来的“一带一路”上,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食物,那非茶和烤肉莫属。
 
如果说英语是世界的通用语言,那烧烤就是世界的通俗美食
 
       烹调方法和工具是饮食文化的核心,它受到技术、创新、偏好等因素的影响,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味、营养、卫生等方面的追求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有着多种多样的烹调方法和工具,如煮、炒、炸、烤、蒸、炖、发酵等。这些烹调方法和工具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应用和发展,也有着不同的风味和特色。然而无论是炭烤、电烤、火烤还是炉烤,烧烤,很难有人可以对这种独具魅力的烹调方式说不。
串烤和炉烤可以算是两大主要流派。以串烤为代表的是“中东烤肉”。公元10世纪,巴格达人Ibn Sayyaral-Warraq写了本书叫《食谱》(Kitab al-Tabikh),记录了美索不达米亚、波斯和阿拉伯的美食,其中提到了kebāb,是将切碎的肉在锅中炸或在火上烤。对于当时燃料缺乏的中东地区而言,烤碎肉要比烤整块的肉节省燃料得多。如今,这种将香料与肉绞碎混合后,包裹在铁签上的烤制的烹饪方式,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。而无论是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烤肉、新疆馕坑烤肉,还是阿富汗街边小摊上卖的烤肉,虽然都独具特色,但统一起来都可以叫做“Kebab”。
       另一种就是烧烤,也在世界范围被广泛的称为“Grill”。如果想来上一顿丰盛的烤肉大餐,那南美一定是首选。游走在阿根廷美食街头,你会发现一眼望去皆是烤肉——南美人对于烤肉的热爱可见一斑。在阿根廷,无论是在城市,还是在乡村,你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不无骄傲的说法:阿根廷的菜谱很简单,从共和国总统到普通百姓请客只有一道菜,就是烤肉。
       阿根廷尤其以它的“混合烤肉”著称,也被称作“阿根廷综合烤肉”(Argentine Asado)。这不仅代表了包含着不同的牛肉部位、香肠,还有血肠、猪肉和鸡肉的烧烤盛宴,同时也代表着“烧烤派对”这种热闹、欢快的聚餐形式,是南美地区文化的缩影。
 
“神奇的东方树叶”
 
茶的历史要追溯到几千年前,而且茶的传播不仅限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广大地区,而是达到了全球的范围。从16世纪开始,茶叶成为了著名的欧洲港口与远东地区之间跨文化交流的产品。然而早在丝绸之路形成的初期,茶叶以及饮茶文化就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       烧烤之外,茶叶,这片“神奇的东方树叶”横亘古今、串联悲欢,跨越山河湖海,也穿过枪林弹雨,最终,承载着友谊、财富、家庭、健康、文化等种种内涵,在不同的地理、气候、历史、民族、风俗中不断变化,散发出更加馥郁、醇厚的香气,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珍藏。
       1824年英国人将中国茶叶引入斯里兰卡,并在康提(Kandy)附近的佩拉德尼亚植物园播下第一批种子。19世纪70年代,枯萎病使当时作为斯里兰卡主要作物的咖啡园遭受灭顶之灾,而能够抵御病害的茶叶大难不死。于是,英国种植园主们购得兰卡中部山区的大片土地开发茶叶种植园,并在80年代迅速发展壮大。如今,斯里兰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,而锡兰红茶作为世界四大红茶之一(其他三大为中国安徽祁门红茶、印度阿萨姆红茶、印度大吉岭红茶),被誉为“献给世界的礼物”。
       在一些人追求茶叶“本味”的同时,另一些人找到了新的口味。公元12世纪前,茶叶由“丝绸之路”传至波斯,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及周边地区。中东国家酷爱“浓、强、鲜”风味的红茶,佐牛奶、薄荷煮饮;而摩洛哥、突尼斯、利比亚等国喜欢绿茶,尤其喜欢中国绿茶。20世纪70年代,随着中东石油经济的发展,诸多来自印度、巴基斯坦的南亚劳工来到中东淘金,他们也把印式奶茶的制作工艺带到了中东,助推了“香料茶”(Karak tea)在中东的流行。将红茶叶与香料(如肉桂和丁香)一起煮沸,然后加入淡奶和很多的砂糖。之后装在一个大壶中,然后不停地煮,喝的时候从锅里倒入杯子享用,有的还会撒上藏红花粉,增添不一样的味道。这种独特的制作过程赋予了香料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。
 
       烧烤与茶,只是“一带一路”两个小小的缩影,但都凝聚着多元而丰富的内涵,展示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也传递了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。从历史上看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饮食文化是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产物,也是各国文明和进步的标志。从当今看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伙伴的不同饮食文化是各国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的纽带。未来,“美食带路”也将串联起更多过往与创新,为人们搭建更多友好合作的桥梁。
 
来源:餐饮世界WorldCuisine
 
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邮箱: xslcjh@163.com
Copyright © 2019-2029 丝路对话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4023392号-1